工作学习帮帮网,学习帮,工作帮,家长帮帮我,模板,好词,好句,感言,寄语,经典,励志,故事,情感,总结,计划,心得,体会,反思,范文|叫你发你就发

标题: 读道德经的读后感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好好下载    时间: 2021-1-14 15:06
标题: 读道德经的读后感
读道德经的读后感
读道德经的读后感老子,春秋末期人,又叫李耳。在神话里面,人称太上老君。老子名下有一本书,以前叫《周书》,后来叫《道德经》,这本书从产生出来,就被视为奇书。然而人们一直弄不清里面都说了些什么, 到后来就众说纷纭,基本上是千人千面了。到现在,各种译文已经称不上是老子的原意了,叫做读后感也许更恰当。

我接受到的那些观点,有许多非议《道德经》的地方,把老先生评议的很不地道。就感到很困惑,也想去亲自体会一下老先生的话。以下是我通读经-文后的一点感悟。
正文
老子说:道理都是可以遵循的,但我的道理和以前 的那些理论不一样。
我这些理论叫个啥名呢?也确实有个名字,但不是 一般的名字 。
第 一 部 分
我用‘无’这个词,来解释天地万物的开始,我用‘有’这个词,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来源。
所以, 我经常提到‘无’,那是想观察万物生成的奥妙,本来没有,为啥却又产生?
我经常提起‘有’,那是想观察万物为啥这么不一样,本来存在的东西,为啥却又消失?
‘有’和‘无’,这两种现象,有一个共同根源,只是名字不一样。这个共同的根源就是‘变化’,变化又变化,这是事物产生和消亡的原因。在生活中,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美,就去弄得美一点,虽然也好看了,但不是真美。 都知道善能得人心,就去做几件善事,虽然也是善行,却不是真善 。 自然界的事物,有和无互相生成,难 和易互相转换。长和短互相呈现,高和低有比较才显明。音和声互相配合,前与后总是相随。
一 无 为 的 政 策:
圣人治理天下,采取 的政策,都是不和民争利益政策。
从来不口口声声的强调仁义,闭绝空谈,只是实 实在在把最仁义 的事做出来给天下人。
万物刚刚兴起的时候,不会表示占有的意图’,万物 产生出来了,也不认为有自己的 一份。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,勤勤恳恳地辅助万物的生长,认为是自己应尽的义务,不求回报。 收获的时 候,更不据为己有。
他不据为己有,但谁能把他的功劳给忘了呢?在人民的心中,他的功劳最大,因此他的收 获也最多
君王不贪恋钱财,百姓也不用为钱财犯愁,就不去争夺财产。君王不爱珍宝物,就不会去搜刮民财,民众就不必去 偷窃。君王不为所欲为,天下民心就不会大乱。
所以,圣人治理的天下,民众都没有什么负担,一心一意的务农做工,每天都能吃饱喝好,没有其 他的闲心杂念,只希望把 身体养好,多活几年。
因为经常都是让民众没有其他的闲心杂念,也没有更高的欲 望,即 使有几个狡诈的人 想作乱,也不敢轻举妄动。
所以,采用不扰民的政策,天下没有不太平的。
不争的表现,无处不在,但 使用 的时候并不显得多余。它蕴藏深厚呀,好像是是万物产生的根源。 它十分隐蔽,没有
锋芒,没有纠纷,没有光辉,如同微尘。但很明显,在各个领域都存在。我可不明白 它从哪里来,应该是比 天帝产生的更早。
二 陈 述 现 实 :穷
如果天地不仁义 ,就把万物当作草编的狗,随便折腾,天下一片萧条。
如果圣人如果不仁义,就把民众当作草 编的狗,任意奴役,折腾的死去活来,天下一片衰败。
天地之间的事,是不是有点象风箱呢?虽然空虚,却永远没有穷尽的时候,越是合理的使 用,产出的效益也 越多。采取了那么多的建议,国家还是这么穷,为什么不采取 修养生息的政策, 让民众好好生产呢?天地之间,养育五谷的元气是不会灭的,元气是变化产粮的源泉。元气产生的地方,是天地的根源地,那 里 能连续不断的产生,好像储存了许多许多 ,永远也用不完。
只要用来生产粮食,粮食那里会能用完呢。粮多则国富。
三 要 有 仁 心
天长地久。天地为什么能存在这么长久?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,所以能长生。
所以,圣人总是先想着别人,收获反而比别人多,总是不顾自己,反而身无损伤。不是因为他无私吗,反而成就了他自己。
最上等的善行好像水一样:水能让万物都得到好处,却啥也不争,反而处在大家都不喜欢的地方,这样的品行和‘道’很接近。
住处,选在大家都不争的地方;心胸,象深渊一样有涵养; 和人来往,处处友爱宽厚; 说过的话,必定保持信誉; 品行端正,善于治理; 做事情,能发挥大家的长处;
准备行动时,能看准时机。
只因为从来不和谁争,所以没有怨恨。
四 杜 绝 贪 婪
想把财物聚敛到十足有余的程度,不如适可而止。
财物太多了,掩藏不住,竟然露了出来,就不可以长久保持着。 金玉堆满屋子,没有谁能守祝 富贵了又骄傲奢侈,就给自己种下灾祸。
一件功业成功了,赶快从功名里面脱身,默默做下一件事,这是符合自然界的规律的。
让迷惑的本性回归到真理上来,能不再离开真理吗? 一身正气,能达到婴儿那样的至 柔程度吗? 清除内心的杂念,能做到一尘不染吗? 爱民治国,能不和民众争利益吗? 制定的各项措施,能温和一点吗? 明白许多道理,能不用来欺诈民众吗?
有所生就要有所养,生出来的东西不去占有,做的事情也不求回报,长成了也不去参与分配。这是具备了明白事物变化奥秘的品行。
第 二 部 分
三十根辐条环绕着一个轮毂,在那空虚的地方,使车子得以运转,有了车的功用。 用泥制作器皿,在那空虚的地方,能容纳东西,成就了器皿的功用。
开凿门窗建造房屋,在那门窗墙壁的空虚出,赋予了房屋住人的功用。
因此,实体的有形,之所以有利于人,是因为空虚处的无行,起着重要作用。
一 圣人 必知
1 杜绝 声色犬马
美色使人看不到人间丑恶,妙音使人听不到正直的声音,美味使人尝不到人间疾苦,从马打猎使人忘乎所以,难得的珍宝让人的行动受影响。
因此,圣人只求温饱,不图享受,所以抛弃享受,坚决不扰民。
2 要 善于用人
有的人因为个人的宠辱而惊恐,有的人因为天下的大祸患而惊恐,把 天下大患当成自身大患。
什么叫宠辱?处在下层的位置,受到领导的重视,感到惊喜,不受领 导的重视后,感到惊恐,这就是宠辱若惊 。
什么叫贵大患若身?我感到有大难,是因为有我的这个身体, 假如我心里没有我这个身体,我有什么患难呢 ?
所以,把自身看的比天下还重的人,依附于天下就可以了。
只有重视天下胜过自身,愿为天下献身的人,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。
3 无为的历史概况
不和民众争利益的治国方法,古来就有。
但若按标准去看,就看不到,因为历史迹象太平坦,去听,也没有人专门说过, 去抓,也抓不出来,因为太隐蔽,和其他方法都混在一起了。
虽然单纯去听,去看,去抓,都不好找,但大模样一看,却存在。
不和民众争利益的治国事例,太以前的不清楚;比较近代的情况,很明白 。
但一件一件的去记录,却都不能称为真正的‘无为’,结果还是一个实例也得不到, 记录的这些事例,只能称为不成熟,不完整的无为状况,
因为这些是没有完整形象的状况,所以看起来有点恍惚。
无为的状况,向前去看,找不到头,到近代的历史,就找不到影子了。
如果谁能把握住这个古来就有的无为方法,来治理现今天下的这种现象, 就能知道古代社会开始时的情况。
这些就是无为的历史记载
4 历史上,不和民众争利益的君主
古时候那些对道有研究的君主,微妙玄通,别人很不容易了解。正因为很不容易了解,所以勉强描述一下他们:
总是小心翼翼,好像冬天过冰河;又如同害怕四方邻国来侵扰;恭恭敬敬像一个客人,洒脱又如冰块化开。 厚道的样子象原木,心胸宽大如山谷,似乎不明事理如浑水。 谁能让混乱的形势停下来,让天下安静,逐渐走向清平? 谁能长久的让天下安定,在这安定中,有所行动,使得物产丰富?
掌握了这个规律的人,不想把事情做得太过,因为他总是留有余地,所以能安守现状,不让事情产生坏的结果。
事情到了空虚的.极端,就忠实的保持着清静。
万物刚刚开始兴起,我已经看到了他们一定会回归静止。 各种各样的事物,最终都要返回各自的本源。返回本源就保持清静,然后又开始新的生命。生命循环往复,这是常规。知道各种常规,是英明;不知常规,任意胡干,就有危险。知道常规,就有包容心;有包容心,就公道;公道,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,王位就就稳;得到大家的拥护,是符合天意;符合天意,就合规律;
符合规律,才能长久统治天下,终身不会有危险。
二 对几种君主的剖析
离老百姓生活太远的君主,老百姓只知道有这么个人;很关心老百姓疾苦的君主,老百姓就拥护并歌颂他;
对老百姓恩威并施的君主,老百姓就害怕他; 对老百姓作威作福的君主,老百姓就辱骂他。
说话不算数,老百姓就不信任他,所以说话一定要小心。事情成功了,百姓受惠,不知是君主所赐,却说是自己做出来的。
1 不负责任的君主
不和民众争利益的措施被废除了,就提倡次一等的宣讲仁义来治国。 口称仁义,却去鱼肉百姓的狡诈智慧出现了,就会有大奸大恶横行。
大奸大恶横行,国家混乱,六亲不和,就又提倡孝慈来治理天下。 最后国家大乱,就想起用忠臣来救自己。
抛弃自以为是圣人的想法,放弃狡诈的害民行为,老百姓才能得到更多的好处。放弃那些仅是口头上的仁义宣传,少些扰民的行为,百姓就会恢复孝顺慈爱的本性,放弃那些搜刮民财的巧-取-豪-夺,就不会有人再造反。
这三点,这样写还不太明白,所以现在在补充说明:要朴素,少点私欲。杜绝假仁假义的学习,就不会有怨恨
2 勤政爱民的君主
人们喜欢的与讨厌的,相差多少?美丽和丑恶,相差多少? 各有各的标准,我没法说。但是,大家都畏惧 的邪-恶,我不能不畏惧。
那邪-恶的苗头,现在没有人管他们,他们还没有消失呀。
大家都高高兴兴的,好像在参加宴会,又好像春游登高远望。
我单独停泊在他们面前,这些邪-恶苗头,如婴儿还没有长成野孩子 , 我要一个个收服他们。 我的样子有点颓丧,好像无家可归。
众人财产上都有盈余,只有我一直觉着好像漏掉了那个邪-恶苗头。
难道我的智慧不够用了么?在那么多的邪-恶苗头面前,我确实有点吃力。
众人都那么聪明,我好像有点糊涂 。众人都明察秋毫,我好像一无所知——【我们的对手不同】。
那邪-恶的苗头很恍惚,昏暗不明,在面前乱飘 ,不知道他们在哪里停止生根。
众人都很有成就,我独自好像愚蠢浅陋。
我和众人的追求不一样,我只求 百姓都衣食无忧。
三 符合道的 一些理论
孔子的学说概貌,全部都是对各种行为标准的阐释。 但他的那些说法,要变成人们易于操作,能够看见的行动,只能听凭各人的本性还是个未知数。 有的人只是耍嘴皮,想包装自己,并不做。有的人说到做到,人们就看到了实效。
但他的那些理论涉及面很广,见解也很深。里面有许多是对社会的精深认识,这些看法相当真实。 他的那些道理都有依据,这些依据自古到今都能找到,许多人都在那样行动。
这些道理永远都不会被人抛弃,以供大家用来对照自己的心灵。
我凭什么去了解那些人的品行呢? 就是看他们说的和做的,一样不一样。
委屈反而能保全,婉转反而更能正直,有凹陷才能积满,陈旧反能出新,少取才能有收获,贪多反而无所得。
所以圣人总是坚持无为,而成为天下人的模式。
帮人做的事,不向人说,反而大家都知道。不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,大家心里反而都更有数。 不自己去强行索取,得到的反而更多。不自以为有功劳,大家反而认为他的功劳最大。 只 因为不和人争,所以反而没有人和他争。
古人说的那个委屈反而能周全的道理,难道是假的吗? 实在是全都给了他。
少点要求,最合人情。 大风不会刮一个早晨,骤雨不会整日不停。谁让刮风下雨 呢,是天地。天地的力量尚且不能持久,那一个人又能满足那些持续不断的要求?
所以,如果君主做事提倡不和民众争利益,百姓做的事也不和君主相冲突。 君主做事有仁义,人民做事也仁义;君主做事不合民望,人民做事也不合君意。
做事有仁义,人民让他有收获。 做事不合民心,人民让他一无所有。
踮起脚尖站立,无法持久。挎着大步行走,也无法远行。 重是轻的根本,清静能控制轻浮妄动,
做了一点好事,就对人说说,人们怀疑他。 自以为一切都是自己的,人们认为他糊涂。
人家不给,自己硬去索取,得到的也不多。自以为功劳最大,人们认为他平庸。
这些行为,用不争的标准来对比,好像是剩饭,又如画蛇添足,人们十分不喜欢。 所以明白 治国真理的圣人,坚决不去这样做
四 道是天生的,是最合理的
它混合着其他东西一起形成,但却比天地先一点诞生。 只有他一个,清静空虚,坚守独立,不改本性。
陪伴万物循环运行,从不带来危险。 他应算是天地的根源。
我不知道他的名字,就先给他取个字,叫做道。又勉强给他取个名,叫做大。
他太大了,好像自己在运行不止,不停地运行,渐渐远去, 渐渐远去,结果又回到开始。
所以,道很大,天也很大,地也很大,人间的帝王也很大。 宇宙中有四个大,帝王只是其中之一。
人效法地,生产万物。 地效法天,天效法道,道效法自然,成就自己
重是轻的根本,清静能控制轻浮妄动,所以,君子终日行进,不离开载重车辆。虽然有华丽的居室,也只是淡然而居。
为什么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,却要为一己之私而随便对待天下呢?
轻浮就会失去根本,妄为就会失去天下。
五 善于学习,处事
善于做事的,不留痕迹;善于说话的,没有差错让人指责。 善于计算的,不用筹码。善于关闭的,没有门闩却谁都打不开。 善于打结的,不用绳子却谁都解不开。
因此,圣人总是无声无息的帮助人,没有人流落街头。 总是善于利用一切,所以,所有东西都不会被抛弃。
这就是善于学习先人而领悟到的英明。
所以,有一技之长的人是一般人的老师;一般人的失误是有特长的人引以为戒的借鉴。
如果一个人既不向老师学习,又不吸取一般人失误的教训,虽然自以为聪明,其实最糊涂。
这是最紧要的要点。
明白刚强处事的利弊,保持谦和的态度,努力成为天下人追随的目标;
这种风气为天下人追随,人们日常的品行就不会偏离,民风就会像婴儿一样纯真。
深知事物的利益所在,情愿让利于人,努力成为天下人的模式;
这种风气成为天下人的模式,人们的日常品行就没有错误;
这样, 高尚的品质才能发扬光大,人间就会走向大同世界。
深知荣耀的可贵,甘愿默默无闻,努力成为天下人的低谷,包容一切。
甘愿成为天下人的低谷,人们日常的品行就更加淳厚,这样,社会就会重新回到淳朴境界。
淳朴的本性发扬光大,就成为对人们有用的人才;
受到圣人的使用,就会成为管理一方的首领。
所以,最宽大的政治制度下,人人平等。
将要把经营天下当做满足自己欲望的手段,我已经看到他必败的无奈;天下民众最神圣,不能当做满足自己欲望的奴役对象。
想剥削民众,一定会使天下衰败。 抓住奴役民众的大权不放,反而会失去天下。
在这种制度下:
有的人积极跟随去敛财,有的人只能听随被剥削; 有的人在叹气,有的人在呼呵;
有的人强大了,有的人瘦弱; 有的人满载而归,有的人惨遭毁坏。
所以,圣人坚决抛弃极端的,奢侈的,过分的欲望。
六 治国中的军事问题
用正理来辅助君主的人,不依靠战争来让天下人屈服; 因为战争常常会得到报应: 部队停留过的地方,荆棘丛生,大的战争过后,一定会有灾害发生。
所以,善于辅助君主的人,如果被-逼一定要动兵,只要胜利就可以了; 绝不会依靠战争来进一步逞强。
胜利了不夸耀,不索取,不自满。 一定要胜利,只是因为不胜利不行;胜利后,自己的力量也受到损伤。
事情发展到了极点,就会向反面转化。这是因为不符合规律。不符合规律,就会提前消亡。
战争是不吉利的办法,大家都不喜欢; 所以爱护民众的君主,一般都不支持使用。平时安居时以左边为上位,军队中却以右边为上位。
战争是不吉利的办法,不是和平爱好者的手段,只有到不得已时才使用, 并且要保持恬淡的态度。
胜利了也不赞美,赞美胜利,就是喜欢杀人; 如果喜欢杀人,想长期统治天下,就有点困难了。
喜事以左面为上位,凶事以右边为上位;所以,在军营中,偏将军站在左边,上将军站在右边。 这是按照丧礼来处理军务。
杀伤敌人太多,要流下同情的泪水; 战胜了敌人,要像有丧事一样处理。

【读道德经的读后感】相关文章:
1.听雨的读后感
2.山雨的读后感
3.故事的读后感
4.窗的读后感
5.随遇而安的读后感
6.文明的读后感
7.著作的读后感
8.赢的读后感




欢迎光临 工作学习帮帮网,学习帮,工作帮,家长帮帮我,模板,好词,好句,感言,寄语,经典,励志,故事,情感,总结,计划,心得,体会,反思,范文|叫你发你就发 (http://908098.cn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5